煤摻水- 煤中加入適當的水分可提高燃燒效率,煤中摻水在8%-10%時,有最高鍋爐效益收益。
(一)物理作用:
1.鍋爐燃燒所用的煤,一般都是粉煤和塊煤混合物,其中粉煤約占80%-90%以上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能均勻和適當地加些水分,加強細煤粉的團聚力,細粉可以被粗化,形成較大的顆粒壯;而煤塊的表面也因為加水后被濕潤,易于粘結細粉,煤粉也等于被塊狀化。眾所周知,粒度(3-25毫米)塊煤最適于燃燒,因此含有大量細粉的煤被顆粒化后,會很好地燃燒起來。細粉既不被揚飛,亦不漏落,或很少飛走或漏落,等于增加了可燃物質的分量,從而增加了發熱量,提高鍋爐熱效率。
2.由于細煤粗化后變顆粒狀,燃煤的堆積比重可以達到最小,爐排上的煤層孔隙度相對較大,便于均勻通風,從而能提高入爐煤的燃盡度,以致明顯地提高鍋爐運行的經濟性。
3.水分的汽化也能疏松煤層,使煤層的空隙擴大,更利于通風,強化燃燒。
4.可適度地延長煤進入爐膛初期的干燥時間,籍以延緩揮發質的急劇揮發;若能延緩到靠近燃燒區的邊緣,揮發必將在高溫處燃盡,把熱能完釋放出來。
5.水蒸氣可以增加火焰及煙氣的輻射放熱強度,因為在火焰中能發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(它們可以提高火焰黑度),其他燃燒氣體的輻射作用甚微。
6.可以減緩煤層過分焦結作用。煤中含有適當水分,煤在燃燒過程中可經歷一個低溫氧化區,它有較好的破粘作用。因而,焦結作用可以部分減輕。
7.能調整爐排上煤層的阻力。有些熱穩定性差的無煙煤,在初進入爐膛時煤層阻力低,及至開始燃燒時,又因煤自動松碎而使煤層阻力突強,以致影響燃燒。如煤摻有適當分貯于煤層空隙中,可使進煤處阻力加大,避免風力從前部流失。往后,又可減輕煤層阻力,便于通風。這樣有利于爐排上均勻布風要求。
(二)化學作用:煤中摻水對熱量的增加雖無所裨益,但在燃燒化學反應過程中能起到催化和媒介作用。籍以加速完成煤的燃燒過程,因此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。綜上所述,權衡得失。可以充分說明燃煤摻水對提高鍋爐的燃燒效率有好處,但摻水應適度,用手將煤一捏放開后能成松團,就為適宜。
二、 燃燒的穩定性:要使煤在鏈條爐中燃燒完全,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,保持燃燒狀態的穩定性很重要,維持燃燒穩定的條件是:(一)爐膛要有足夠高的溫
要使煤及其可燃質都有燃燒的機會并燃燒完全,一定要保持不低于其引燃溫度。也就是說,不容許它們在未燃燒之前就進入比引燃溫度低的地方。否則,便會未經燃燒完全即隨煙氣排走落入灰斗中,造成燃燒的熱能損失。
(二)要有足夠的燃燒時間
煤在爐排上的燃燒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,即干燥段、干餾段、燃燒段、灰渣段,燃燒大約需要20-100分鐘的長時間逗留方可燃盡。為此,要想使煤(包括揮發分和焦炭成分)在爐膛中完全燃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:(1)
適當的爐膛空間 爐膛容積的大小,必須按設計規范要求,根據爐膛容積熱強度來選取。(2)
適當的爐排長度:鏈條爐排的長度,隨著鍋爐額定容量的大小不同,應先取為5000-6000mm為宜。在爐排較短的情況下,為了降低灰中可燃物,達到鍋爐燃燒良好的要求,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措施:必須使用老膺鐵或阻渣器;根據負荷大小隨時調整煤層厚度和爐排的長度;或間斷停開爐排運行等。
(三)足夠的空氣供給供給適量的空氣是燃燒完全和穩定的必要條件。空氣過多,一則會降低爐膛溫度,影響燃燒的穩定性;二則增加排煙損失。反之,空氣量過小,又會使煤燒得不透,增加機械不完全燃燒損失。根據燃煤的燃燒性,風量的配給十分重要,沿爐排長度方向,采用分段配風,而沿爐寬度方向,應保持爐排表面風速均勻一致。
(四) 煤與空氣要充分混合為了使煤與空氣中氧接觸激烈地燃燒,就必須做到:煤塊適度,粒度應保持6-25mm之間。要求煤滲水均勻,煤塊末混合均勻,布風均勻,火床要平整。在實際運行中,司爐人員必須勤看火、勤檢查、勤調整、根據燃燒狀況,調整煤層厚薄,控制好各分段風門開度,調整到需要的送風量,只要做到以上幾點,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。